评估论坛
知识产权证券化是基于知识产权及其衍生的特许使用权为支撑,面对金融市场发行证券进行融资活动的金融工具。具体而言,发起机构(企业)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或其衍生权利(如授权的权利金)移转到特设载体(SPV),再由此特设载体以该资产作担保,经过重新包装、信用评价和信用增强后发行在市场上可流通的证券,为发起机构进行融资的金融操作。
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成功实施,不仅需要有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知识产权作为基础资产,还需要一系列基础制度保障,如风险隔离、信用评级与增信、税收等制度。与传统质押融资相比,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融资额更高,风险分散,且多数情况下原始权利人仍享有知识产权所有权。因此,如何挑选知识产权标的,未来的现金流如何,都需要资产评估在其中发挥出较为重要的作用。
在产品设计环节,资产评估师需与律所、拟选标的公司管理层、金融机构等进行充分沟通,对知识产权权属、权益进行专业判断,筛选出优质的、未来能产生较高且稳定现金流的知识产权,为该金融产品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
在产品定价环节,资产评估师需合理确定委估资产价值。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设计模式并不统一。基于现有交易模式和基础资产形成方式,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模式可划分为供应链、租赁债权、专利许可授权和小额贷款质押等模式。不同模式下,其未来的现金流不同。
供应链模式以知识产权相关产品形成的应收账款为基础。租赁债权模式以知识产权出租租金为预期的现金流来源。专利许可授权模式以授权许可费的方式分期支付专利许可费获得现金流。质押模式则以知识产权质押、其他增信为基础获得贷款并分期偿还贷款的形式构建产品。上述不同产品对应的现金流存在明显差异,相应折现价值也不同。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导航、运营、高价值专利培育、质押融资等服务模式持续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专利保险等服务模式不断落地,吸引科技、金融等服务机构不断涌入,知识产权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宽。资产评估与知识产权相关行业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并不断助力知识产权资产转向市场化。
(摘自《中国会计报》)